2023年【两会热评】汇编(19篇)

2023年【两会热评】汇编(19篇)

目录

    1.【两会热评】XX:财政加大支持力度 提高教育质量与促进教育公平 3
    2.【两会热评】XX: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应处理好三个方面关系 7
    3.【两会热评】XX:持续优化经营环境和政策支持,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定发展 9
    4.【两会热评】XX: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夯实发展内生动力 12
    5.【两会热评】XX:加快促进内外贸一体化 14
    6.【两会热评】XX: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夯实产业体系现代化基础 16
    7.【两会热评】XX: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20
    8.【两会热评】XX:今年减税降费政策走向 22
    9.【两会热评】XX:厘清权责关系 统筹支农资金 25
    10.【两会热评】XX: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仍然取得傲人成绩 28
    11.【两会热评】XX:强化绿色贸易产业链条 稳步推进节能降碳 30
    12.【两会热评】XX:全面推动数字政府建设 加快实现财政治理现代化 32
    13.【两会热评】XX:提高“三个度”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34
    14.【两会热评】XX:推动高质量发展,财政政策工具运用重在激发市场活力 36
    15.【两会热评】XX: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38
    16.【两会热评】XX:稳定产业链需要因链施策 40
    17.【两会热评】XX:延续实施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扩大汽车消费、带动产业升级、推动绿色发展 42
    18.【两会热评】XX: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金融资产监管 44
    19.【两会热评】XX:支出结构优化助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46
    

【两会热评】XX:财政加大支持力度 提高教育质量与促进教育公平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五年来主要工作时指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自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以来,提高教育质量、办好有质量教育、更高质量教育等概念与促进教育公平、公平教育、更公平教育等概念多次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以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的教育和财政政策经过长期实践发展渐成体系。教育作为民生支出的第一大领域,教育财政支出在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各领域中占比最高。自2012年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已经连续11年高于4%,且还在逐年增加。教育经费的大量投入支撑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也为实现教育质量提升,促进教育公平、高质量劳动力供给提供了经费保障。
    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的《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显示,2023年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支出重点用于:一是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250亿元、增加20亿元,扩大普惠性教育资源供给。二是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安排100亿元、增加30亿元,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三是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安排404亿元、增加10亿元,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等。四是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安排720亿元、增加32亿元。五是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完善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举措,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加大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目标、继续把“双减”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发展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深入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人才队伍等一系列改革举措。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上述作为多种形式表达的政策话语被高度凝练、统一概括至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与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之中。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学龄人口呈现减少趋势,为进一步实现教育质量提升和促进教育公平带来了契机。今后,我国政府要继续深化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教育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扩大优质教育供给,进一步发挥好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的作用,形成合力促进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是经费投入要注重促进教育质量与公平并举。首先,各级政府要在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不充分等问题,更加关注教育机会平等,让弱势群体能够享受优质教育成果。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重点加大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贫困家庭、孤残儿童等弱势儿童的教育经费保障力度。其次,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完善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模式,各省应从实际财政状况出发制定课后服务经费供给模式;允许差异化的同时,始终确保课后服务的公益属性和民生属性;构建多元经费投入模式,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供给的稳定性和充沛性;追求教育公平,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课后服务费用减免力度。
    二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财政拨款机制。首先,我国城镇化发展不可逆,人口流动的趋势、城乡教育格局的变化,扩大了人口流入地与人口流出地财政教育支出之间的差距。要解决这类问题,未来教育经费的拨款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跟着学生走,这就需要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支出责任,提高教育转移支付的合理性和精准度,健全“学生与经费挂钩”的财政激励机制,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人口流入地市县转移支付制度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补支持机制,促进教育领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提速增效。而人口流出地政府缺乏教育支出动机,既有转移支付体系和地方治理模式也亟待改革。其次,以学生为中心的拨款机制还需要在教育系统内部,打造更具办学活力,更能满足高质量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模式,这需要进一步推动教育财政制度改革,支持学校更加主动去回应家庭的个性化教育诉求,构建基础教育阶段多样化的教育发展格局。
    
    三是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首先,伴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打造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通过财政经费保障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其次,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效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在此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产业资本、技术资本参与职业教育建设的作用,构建职业教育人才与市场对接的通道。最后,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效推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在此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科学的“双一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标准,以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

【两会热评】XX: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应处理好三个方面关系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对本年度工作的建议中提到“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将产业政策的安全目标提升到与发展目标相一致的高度,表明今年外部形势更加严峻,国内外博弈的剧烈程度将更加突出。“发展与安全并举”是化解当前中美科技战全面加剧,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有效实现产业良性发展的现实要求,而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安全并举,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并行的关系,使“产业政策发展和安全并举”行之有方。传统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是保证国家产业链安全、夯实现代化产业基底的重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先导性,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是重塑各国比较优势,实现弯道超车、产业发展新突破的有力抓手。产业政策要实现发展和安全两个目标,必须要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协同发力。一方面加速实现传统产业的提质升级,推进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兴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并通过产业关联、辐射带动机制撬动全局,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共同发展。
    二是处理好内循环和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的关系,使“产业政策发展和安全并举”行之有力。在新的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形势下,实现我国产业政策的目标需要各种资源的有力支持,对外对内都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格局,吸纳整合一切发展资源为产业发展所用。对外积极有效利用外资,落实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对接力度。通过有效利用全球技术、人才、服务等,提升我国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进而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和安全性。对内优化市场和竞争环境,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调动市场微观主体的投资、创新活力。
    三是处理好产业政策与其他政策协同发力的关系,使“产业政策发展和安全并举”行之有效。产业政策有效发挥作用,需要与金融和财税政策相互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引导投资方向、优化创新环境。通过创设支持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全面注册制的落地,发挥“资本引擎”效应,推动企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升级,助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换。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运用研发投入增量补助、核心技术攻关激励等一系列科技奖补政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两会热评】XX:持续优化经营环境和政策支持,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定发展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国内经济增长企稳向上基础尚需巩固,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预期不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不少困难,稳就业任务艰巨”。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这一目标的实现,需依赖中小微企业的平稳发展,我国将继续优化其经营环境和支持企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减轻其面临的困难。
    一、政策改革和数字技术便利经商办企业,市场主体总量已达1.7亿户
    一是保持政策连续性和协调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2020年,我国推动一网通办,促进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复业。2021年将全部行政许可事项纳入清单管理,对中小微企业实行简易注销制度;2022年扩大市场准入,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2023年我国政府将继续强化政策支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多年来,我国取消和下放行政许可事项1000多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从60类减少到10类。商事制度和“证照分离”改革后,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目前的平均4个工作日以内。2023年1月,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达1.7亿户,是十年前的3倍。
    二是利用数字技术便利经商办企业和企业发展转型。数字技术将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的转型,产业数字化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智慧政府的建设提升公民和企业的办事效率,目前,90%以上的政务服务已实现网上可办,“跨省通办”范围扩大。财政票据电子化、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等提升了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财政资金的收付款效率极大提升,安全性有了极大保障,有利于政府更好地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二、宏观政策组合帮助企业获得经营资金、减轻企业负担
    一是持续对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2020年我国政府减免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2021年延长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政策,提高其增值税起征点,2022年增值税留抵退税时,优先安排对中小微企业的退税。我国提高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至100%,并阶段性扩大到所有适用行业。2022年全年我国增值税留抵退税超过2.4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缓税缓费7500多亿元。2023年,我国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
    二是帮助中小企业以低成本获得经营所需资金。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设立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扩大贷款总额,对普惠小微贷款实施了阶段性减息。同时,扩大政府融资性担保和出口信用保险对小微企业或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覆盖范围,降低了企业的用资成本。2022年,我国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降至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
    三是调整社会保险缴费比例或实施阶段性减免政策,降低企业用工成本。2020年2月,我国政府出台措施,允许各地可根据疫情影响和社保基金承受能力,阶段性免征中小微企业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2021年和2022年,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现在,我国已将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从20%降至16%。

【两会热评】XX: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夯实发展内生动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聚焦市场主体关切,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2022年底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个体工商户超过1.1亿户,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6亿户、是十年前的3倍,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举措,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改善的获得感较高。一是清单管理。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单管理措施比制度建立之初压减64%。二是精简事项。多年来取消和下放行政许可事项1000多项,中央政府层面核准投资项目压减90%以上,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从60类减少到10类。三是压减时间。改革商事制度,推行“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开办时间从一个月以上压缩到目前的平均4个工作日以内,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到不超过120个工作日。四是一网通办。推进政务服务集成办理,加快数字政府建设,90%以上的政务服务实现网上可办,户籍证明、社保转接等200多项群众经常办理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五是强化监管。坚持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格落实监管责任,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加强公正监管,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一是加强市场环境建设,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良好生态。一方面,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健全更加开放透明、规范高效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跨区域监管合作机制,推进市场监管体系效能提升。二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助力市场主体降本增效。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各类要素资源自主有序流动。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培育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探索数据合理化定价机制,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三是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促进营商环境提质增效。通过数字政府建设优化数字营商环境,以数字技术赋能商事制度改革,实现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加快推进政府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强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构建公开透明的政企沟通长效机制和企业诉求闭环处理机制。加强数据归集和挖掘力度,提升数据应用能力,为营商环境优化赋能增效。

【两会热评】XX:加快促进内外贸一体化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高水平开放更有力促改革促发展。”2020年以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经济模式成为我国新的发展命题。新发展格局对处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最前线的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制约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法规政策等“规则”差异制约内外贸一体化,具体表现在内外贸法律制度完善程度不统一、内外贸优惠待遇政策不对等、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阻碍内外贸一体化;第二,市场准入标准不一致增加内外贸一体化成本,具体表现在产品标准不统一、认证标准不统一、贸易运输标准不统一;第三,认证认可不对接影响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具体表现在国际标准转化“水土不服”、新兴领域缺乏认证技术标准、认证认可市场不健全、标准制定国际话语权不强;第四,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内外贸一体化深化;第五,推介内外贸一体化措施有待丰富。
    内外贸一体化与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发展阶段有关。当前体制环境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相比,仍有进一步优化的提升空间。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消除上述诸问题和制约,需要积极开展国内国际标准转化,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内外贸一体化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国内大循环全面畅通,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
    加快促进内外贸一体化,还要加快完善法规政策,促进贸易规则深度统一,着力解决政策待遇不对等问题;加快标准转换对接、增强标准制定话语权;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及推介能力;切实优化内外贸一体化营商环境,加快完善相关监管体制。

【两会热评】XX: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夯实产业体系现代化基础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将“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作为重要举措。当前,可将多措并举推进数字化转型作为核心抓手,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突破资源约束和发展困境,有效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一、数字化转型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小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市场主体,也是产业体系现代化的突出难点和短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将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关键着力点,而这亟需发挥数字化转型的多重支撑作用:
    一是化解成本上涨压力。作为新的通用技术,数字技术具有降低搜寻、复制、传输、追踪、验证等成本的作用。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广泛运用的前提,也为广大中小企业应对日益突出的成本上涨压力提供了可行路径。
    二是提高生产经营效益。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愈加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通过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可以对生产经营模式进行优化甚至变革性调整,进而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三是提升协同创新效率。由于人才、资本、技术、经验等积累不足,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都依赖于协同创新体系。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是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必然要求,更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高效运转的必要基础。
    四是增强风险应对能力。中小企业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难以有效抵御日益增大的市场风险。实现数字化转型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减少内部经营风险,并通过提高对外部风险的感知能力而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二、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度亟待加快
    数字经济迅猛发展,数字化时代加速到来,推动数字化转型是各类市场主体的必然选择。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是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度整体滞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22年度“企业成本”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有50.36%的样本企业尚未启动数字化转型,17.07%的样本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起步阶段。由于此次问卷调查的样本主要为中小微企业,这一结果凸显出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展迟缓。其中,微型企业中未启动数字化转型的样本企业占比高达69.42%。
    二是中小企业转型意愿和能力不足问题突出。在问卷调查中,37.41%的未转型样本企业将其不启动数字化转型归因于“业务特殊、不适宜进行数字化转型”,而将“缺乏适用的软硬件设备和人才队伍”“对数字化转型及其作用缺乏认识”“可用资金不足”等视为主因的样本企业占比分别为18.88%、17.92%、17.85%。同时,受访企业普遍反馈人才不足、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是其所在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障碍。鉴于超过90%的样本企业为中小微企业,这些结果充分表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转型意愿不强、转型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现阶段,应将强化意愿和增强能力作为主要着力点,从多方面着手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使其自发、自信地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道路,进而成为产业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一是优化制度环境,夯实企业转型预期。加快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制定并完善重点领域数据标准体系,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开展数据开发利用相关活动提供指引。同时,完善监管规则体系,明确监管方向与重点,有效降低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合规风险。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cankao.com/14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