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理论专稿汇编(18篇)

2023年理论专稿汇编(18篇)
目录

1.善用历史思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3
2.为民营企业发展鼓与呼需要更多真招实策 9
3.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合力共促高质量发展 12
4.以“两个大局”牵引构建新发展格局 18
5.锚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基点 25
6.回应“世纪期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贡献 31
7.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37
8.完善公益慈善体系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42
9.加强基础研究必须把握好创新趋势的时代特点 46
10.驰而不息反“四风” 谱写生态新篇章 51
11.“并联式”现代化视角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 56
12.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科技外交 62
13.更加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功能 68
14.数字经济如何实现赋能实体经济 75
15.蓄力勃发,释放后疫情时代高质量发展潜力 82
16.以健全的志愿服务制度助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7
17.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的中国力量 93
18.统筹协调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98

善用历史思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2023-03-14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三公”经费大幅压减。可以说,五年来的这些成就以及各项发展成果都离不开伟大建党精神的无穷伟力。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其生成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全部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善用历史思维探索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成果。历史思维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本准则,从历史视角出发,运用系统的历史方法、观点,将观察和研究对象置于历史体系中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把握其内在的逻辑本质、历史发展规律和未来变化趋势的一种思想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一系列历史性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当前,在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迈进的历史性节点上,需要善用历史思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善用历史思维研究和阐发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
    百余年来,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伴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非凡历程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将伟大建党精神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简明扼要地阐发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这一重大论断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从历史思维出发去认识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历史,并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推进党自我革命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智慧体现。
    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发扬党善用历史思维的优良传统,以历史思维研究和阐发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研究,全面、客观、辩证、发展地再现中国共产党的澎湃奋斗历史,在对百年党史的理论研究中解读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渊源、时代内涵、价值底蕴和实践逻辑。充分运用历史思维系统地对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实践作出客观评价,全面阐发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伟大情怀与政治品格,并分析和研判在特殊时代环境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所面临的复杂多样的矛盾,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史实依据,奠定理论基础。
    善用历史思维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外延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有着丰富的外延,其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精髓,是引领时代发展、推动党的建设的动力引擎。伟大建党精神也是各个时期形成的不同精神的“母体”,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所包含的精神,均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化派生,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和延展,这些精神充分表明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引领时代思想的强大功能。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在深度解读其内涵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把握其外延,将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度关联起来,从精神谱系的整体性、从伟大建党精神的源头性、从二者逻辑的统一性出发,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历史、革新历史的伟大实践。以辩证、理性的历史思维去看待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所经历的曲折、困难和逆境,去总结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从宏大的历史视角阐述伟大建党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中国人民和民族历史的浓烈情感。在升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过程中,表明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立场。
    善用历史思维拓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路径
    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以历史智慧推动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和宝贵经验。善用历史思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一是坚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动力,坚定自我革命的意志。将伟大建党精神熔铸于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解读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更从容地规避人亡政息、政怠宦成的风险。
    二是坚持慎独自省,锻造崇高的政治品格。要善用历史思维回看来路,重视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以更为深刻的反思、总结,更为丰富的实践方法,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是坚持弘扬革命文化,全面呈现壮阔党史。要用百年党史的厚重蓝本和新时代的“中国奇迹”综合展现伟大建党精神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突出伟大建党精神政治性、科学性、人民性、创新性、实践性的鲜明特质,进一步丰富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体系,不断使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实现新的发展。
    四是坚持刀刃向内,持之以恒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全力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从而更好地运用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逻辑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伟大建党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善用历史思维升华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的弱小政党发展到如今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具有重大世界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离不开伟大建党精神的支撑和引领。伟大建党精神使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历史思维辩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创立、发展和壮大的历程,彰显出了其对党的建设、对推进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对世界政党建设的多重价值。
    增强伟大建党精神对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精神支撑,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受人民衷心拥护、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要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动力作用,以伟大建党精神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汇集党和人民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无穷力量,以迎难而上的奋斗姿态和驰而不息的精神意志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要提升伟大建党精神对世界政党建设的借鉴价值,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在国际力量深刻调整、机遇与挑战并至的情况下,更要积极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多元化、多层次表达,不断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权,提高全球叙事能力,使伟大建党精神更好地为世界政党建设提供借鉴,从而向世界展现出高度负责、真实立体、充满生机的大党风貌。

为民营企业发展鼓与呼需要更多真招实策
2023-03-14

    3月6日下午,***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我国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大量创新创业的机会,解决了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也推动中国制造走向全球。但是,一直以来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时也会面临各种隐性壁垒,加之此前的新冠疫情冲击等,民营经济发展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各种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日益完善,但是它们能否落实到位和落到实处的问题还依然突出。一些政策还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并没有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实际措施,在一些执行方面也无法到达“最后一公里”。如何突破政策执行和落实的“中梗阻”,让有利于民营企业成长壮大的政策红利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同时,一些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不合规乃至不合法的现象,也使相关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在同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难以把握合适的度。
    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意味着既亲近又清白,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则很难处理二者的关系,往往出现亲近有余而清白不足,或者是清白有余而亲近不足。
    着眼于未来民营经济健康规范发展,要首先树立和坚持民企国企的同等国民待遇,避免在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领域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如果不切实破除所有制歧视现象,不对执行“双重标准”的政府部门进行处罚,就难以使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真正落地。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推进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构建,使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敢于和民营企业家沟通和交朋友,乐于为他们排忧解难,并将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要求落到实处。建立类似于会面备案等方面的制度等,都是可以推广的经验做法。
    在关爱民营企业方面,要避免出现抓大放小或只关注头部民营企业的歧视现象。对民营企业的关爱要体现在普惠公平,不能厚此薄彼或搞内部不平等。特别是一些地区对大中型民营企业关爱有加,但是却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闻不问,导致民营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此外,也要认识到我们保护的是合法合规经营的民营企业,而不是违规违法的不法企业。如果对民营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不闻不问,看似是关爱呵护,实则是纵容包庇,甚至会使其他守法合规的民营企业得不到健康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健全民营企业监管制度,在关爱的同时也要严管,对扰乱市场秩序和违法违规经营的企业也绝不手软,才能让守法遵规的民营企业得到更好的保护。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合力共促高质量发展
2023-03-1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进行了判断,将GDP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这不仅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扎实落实,也是对今后如何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切实谋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了指引遵循。
    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定经济发展大盘,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巩固和拓展经济运行回归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众多场合反复强调,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我国坚持这一基调已持续十几年未变。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在具体内容方面作出了一些新的发展,具体来说,在财政政策方面,强调要“完善税费优惠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体现出了财政政策支持今年经济恢复的明确态度。在货币政策方面,既延续了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精准”的定位,又新增了“有力”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相关的更加主动的政策表述,表明了党稳住经济大盘,推动经济发展的坚强决心。正如***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表现了党以“稳”为中心的工作基调,有利于提振需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支撑经济发展恢复。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扩大内需是重要着力点。政府投资和社会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对于消费潜力充分释放、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壮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发展和安全并举的产业政策和自立自强的科技政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和“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发展和安全并举”和“自立自强”分别指明了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的转型方向。产业政策要更多地强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科技政策要着重聚焦核心技术掌握与原生人才培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相互协调密不可分,二者共同落脚于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助推器”。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同配合,就是要求深入推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有能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落实协同配合的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是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实践途径。这有利于为民营企业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路子创造利好的政策环境,使更多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合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以社会政策兜牢民生底线,把维护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民生温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生事业事关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坚持以社会政策兜牢民生底线,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特别要注重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就业、健康、教育等问题。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答。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以社会政策兜牢民生底线,促进高质量发展,体现的是坚持人民中心与经济中心、质量效益中心的相统一,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最大限度发挥实际效力,合力共促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等政策形成系统集成效应,汇聚强大合力,产生“1+1>2”的效果。统筹推进各项政策,要坚持系统观念,既要做好局部统筹,也要做好整体统筹,形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各项政策导向各有侧重,实施落地却又环环相扣,需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统筹谋划,有的放矢,形成合力。这才能够既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及时优化调整战略策略,又保持战略定力,朝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向前进。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体现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和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来对高质量发展的把握、衡量与推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联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统筹发展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社会政策贯穿其中,保障经济发展的民生底色。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有助于保持政策力度和强度,聚焦关键领域持续发力,发挥协同效应,使各行各业、各类所有制企业共享发展环境,增强活力,并共同参与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确保今年经济稳定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以“两个大局”牵引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3-03-13

    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特别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现在,我们的发展更多地只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下一步需要更加重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特别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好“两个大局”的条件和机遇,尽量规避其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又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以国内经济高质量增长带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经济高质量增长要由旺盛的需求推动。扩大内需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必要条件,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做大做强国内市场特别是居民消费市场、培育内需体系的重点是全面促进居民消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此,需要综合考虑新发展阶段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条件,细化内需,不断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促进国内消费需求持续稳定增长,以推进国内三次分配体系建设为契机,提升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分配优化与消费能力提高有助于加强国内经济的发展韧性,特别是增强供需体系的韧性,实现以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国民经济和民生质量的发展目标。
    经济高质量增长离不开科技创新。依托科技创新的经济高质量增长,有助于创造供给,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当前,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这些领域的发展为国内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动能和更优的供给结构。大力支持多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能更有效激活消费新市场、培育创造需求新动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助力。此外,要大力推动最新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以民生普遍和急迫需求为重点,以新的高质量供给催生新需求。供需的双向促进,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民生不断改善,进而为国内大循环提供持续动力与更新机制。
    经济高质量增长需要促进要素配置优化。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有助于结构优化和贯通经济循环的四个环节。当前,我国改革步入新阶段,深化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导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合理配置,通过深化改革要素流动的激励与约束政策激发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活力。优化要素配置有助于从供给侧夯实新发展格局的经济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深化改革中获得强劲发展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在不断改革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经济深度融入国际循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尚未完全退潮的新冠疫情、持续升级的俄乌冲突,以及全球范围内抬头的保护主义等给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凸显的新趋势和全球治理引致的新变革也为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了诸多机遇。我国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适应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发生的深刻变化。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培育我国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融入以互联互通经济为特征的国际循环体系。
    提升高层次对外开放离不开深化的互联互通的经济发展。深入的国际交往与贸易有助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我国需要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协定、双边投资协定和多边贸易体系等谈判与改革,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窗口,通过适应高标准经贸规则提升自身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角色与贡献。2022年生效实施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高层次对外开放的又一个里程碑。同时,深化与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创新合作,推进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积极倡导公平贸易的理念;维护多边体系的国际环境和规则,以消除保守主义、逆全球化的侵袭。
    高层次开放型经济需要继续扩大对外贸易的深度和广度。对外贸易的量质齐增有助于我国新发展格局构建下的经贸发展。特别是要提升进口中间品和出口制成品的规模和质量,以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出口质量提升,以出口增质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数字经济时代,还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国际电子商务,提高数字经济的规模和质量。
    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建设应依托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内需和外需、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随着产能合作的不断深入,沿线国家将会在我国或者其他沿线国家进行投资性生产经营活动,最终形成“履带状”循环运行的“一带一路”全球产业链发展的新结构体系。强化“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经济发展是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与沿线国家构建高质量伙伴关系的重要抓手。“一带一路”建设将借助创建新的价值链体系得到提升,以此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以深化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加快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尽管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与周边国家经贸联系却日益紧密。在此背景下,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特别是国际循环的畅通。我国与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等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不断深化,俄罗斯和中亚国家成为我国大宗商品的重要来源国等。与周边国家紧密的经济联系直接影响着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也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与周边国家深入发展的经贸合作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一个重要渠道。尽管新冠疫情给全球贸易带来负面影响,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在疫情期间却实现了逆势增长。2021年,中国—东盟贸易指数创历年新高,达到298.02,比2020年增长23.6%。2022年,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达6.52万亿元,增长15%,占我国外贸比重的15.5%。长期以来,东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与周边国家经贸的相互依存是我国畅通国际循环的重要路径和发展根基。
    与周边国家签署的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有力促进了我国国际循环的畅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有利于促进我国国际循环的外部衔接,进而服务国内大循环建设。实施超过一年的RCEP红利已经显现,进一步推动了15个成员国之间的经贸联系,提升我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极大推进国际循环的畅通。
    对周边国家的产业转移与衔接有利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近几年来,国际上一些订单纷纷涌入我国,给我国企业融入国际市场创造了空间,也有利于推动国内大循环的畅通。近些年来,我国部分产业或者生产环节出现了外迁至东南亚国家的现象。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高于周边国家水平,由市场主导向周边国家产业转移与衔接有助于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我国不断向产业链供应链高端攀升。
    我国与周边国家金融合作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从而提升与周边国家金融资源的内外循环畅通。多年以来,我国加强与周边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合作,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的覆盖水平,进一步完善边境金融服务体系。同时,推进人民币在周边国家使用,鼓励和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在贸易与投资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为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多外部优质资源,增进全球金融资源内外循环畅通。

锚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基点
2023-03-12

    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奋进新征程,展现新作为,必须牢牢坚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基点,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过去一年,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攻坚克难,稳住了经济大盘,基本完成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经济展现出坚强韧性,发展取得来之极为不易的新成就。
    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在更高起点上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锚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基点。***总书记在今年1月31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牢牢扭住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基点,能够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助于消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瓶颈,更有助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发挥了重大作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重要支撑。
    必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需求与供给是国民经济循环的一体两面,要充分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显著优势,发挥好需求牵引供给和供给创造需求的双向带动作用,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载体,高质量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当前,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以内需的持续稳定扩大加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加速国民经济循环。
    巩固完整产业体系优势。通过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不断提升我国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韧性和安全稳定性。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通过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革和设备更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巩固延伸高铁、船舶、电力装备、通信设备等优势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聚焦5G、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产业优势和竞争力;实现创新引领发展,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重中之重。而且,实体经济大发展,才能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发展。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驱动实体经济实现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质量变革,提高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当前首要之务,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尽快从根本上解决某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将新一轮科技竞争和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持续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赋能添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为实体经济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鼓励企业心无旁骛地发展主业,涌现一批富有特色、规模不等的“专精特新”企业。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因此,在持续扩大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同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强化顶层设计。要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与国际通行规则对接,形成有利于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制度环境。
    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和相关配套法规,完善负面清单制度,简化外资投资项目核准程序,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使我国持续成为外资青睐的投资热土。
    主动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在货物贸易自由便利、服务贸易自由便利与数字经济规则、投资自由便利等重点领域加强谋划和布局,研究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并相应开展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藉此形成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强大动力,为锚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基点、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释放对外开放红利。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从战略全局出发,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引领中国经济巨轮劈风斩浪,驶向光明的未来。

回应“世纪期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贡献
2023-03-12

    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中国为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出的中国方案。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拓展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凝聚起了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大公约数,不仅写入党章、宪法,还多次写入联合国的多份决议,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十年来,这一理念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面对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要破解困局,就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
    ***总书记指出,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复兴的中国为全球化、全球治理提出的代表性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也是天下大同、丝路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回应世界期待,阐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天下情怀,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席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主旨讲话中指出,今天,人类社会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当口,是敌视对立还是相互尊重?是封闭脱钩还是开放合作?是零和博弈还是互利共赢?选择就在我们手中,责任就在我们肩上。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告别普世价值的迷思,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全球化、全球治理铸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是中国外交哲学中世界观、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伦理观、实践论的集中体现,被有识之士誉为“中国为地球村提供的一把发展的钥匙”“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鲜明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中国式现代化立足自身国情,超越了西方固有的单一线性、渐次发展的现代化模式,既实现“时空压缩”条件下的“弯道超车”,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真正的世界历史、“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当代实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新路径。
中国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者,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倡导者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cankao.com/20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