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编(7篇)

2023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编(7篇)

目录
    1.2023年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 2
    2.XX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7
    3.XX市2023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 26
    4.XX市关于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31
    5.XX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39
    6.XX镇2023年上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44
    7.社会经济连续复苏 发展基础不断巩固——2023年上半年XX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57
    

2023年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全省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2307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6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9661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12152亿元,增长6.1%。
    1.农业生产稳定,夏粮再获丰收。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夏粮播种面积4294.9万亩、比上年增加20万亩,总产348.2亿斤,居全国第3位,增长1.1%。油菜籽播种面积704.6万亩,比上年增加114.9万亩,产量增长14.7%。蔬菜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增长2.4%、3.6%。猪牛羊禽肉产量213.5万吨、增长3.4%,其中猪肉产量增长2.9%;禽蛋产量增长10.8%;牛奶产量增长11.3%。二季度末,生猪存栏1634.4万头,增长0.2%。
    2.工业生产增速回升,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比一季度加快2.7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1%;股份制企业增长8.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3.3%;私营企业增长9%。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0.5%,制造业增长8.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3%,比规模以上工业高8.4个百分点。分产品看,集成电路增长70.2%、太阳能电池增长64.8%、工业机器人增长31.2%。
    3.服务业持续恢复,生活性服务业增势良好。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比一季度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增长1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7%。1—5月份,生活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比规模以上服务业高8.1个百分点。其中,旅游游览服务、居民出行服务、居民家庭服务、文化体育娱乐、健康服务收入分别增长1.1倍、63.6%、36.6%、24.6%和16.8%。
    4.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3.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5.1%,第三产业投资下降4.3%。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2%,制造业投资增长21.6%,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5.2%。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0.2%,商品房销售额下降13.6%。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4.6%,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56.8%。
    5.消费市场稳定恢复,绿色智能商品销售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28.4亿元,同比增长7.3%,比一季度加快2.5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2%。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增长6.2%,餐饮收入增长15%。限额以上单位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11.3%,新能源汽车增长57.5%,智能手机增长37.2%,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长20.8%。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1.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3.7%。
    6.货物进出口保持增长,贸易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3775.5亿元,同比增长3.4%,比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512.6亿元,增长14.5%;进口1262.9亿元,下降13.4%。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5.7%,占出口额的比重为68%,比去年同期提高6个百分点。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合计出口219.3亿元,增长51.7%,拉动全省出口增长3.4个百分点。
    7.财政收入较快增长,金融存贷款同比增加。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74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税收收入增长20.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14.7亿元,增长0.6%。其中,教育支出增长8.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6.2%。
    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1999亿元,同比增长11.8%,余额比年初增加7506.3亿元、同比多增425.7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74539.7亿元,增长15.8%,余额比年初增加7419.5亿元、同比多增1248.7亿元。
    8.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下降。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6%,衣着价格上涨1.2%,居住价格下降1.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3%,交通通信价格下降2.7%,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7%,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7%,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8%。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0.9%,鲜菜价格下降4.3%,猪肉价格上涨0.2%,鲜果价格上涨11.3%。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4.7%。
    9.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7.4万人,同比增长6%,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5.1%。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98元,同比名义增长6.9%,比一季度加快1.7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加快2.1个百分点。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38元,名义增长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07元,名义增长7.9%,实际增长7%。
    总体上看,上半年,随着宏观政策显效发力,全省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主要指标逐步改善,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的基础仍不稳固。下阶段,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XX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市上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指示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完成了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认真落实“六稳”、“六保”,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全面落实“六稳”、“六保”政策,全力克服疫情冲击影响,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402.6亿元,同比增长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完成401.8亿元,同比增长6.1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0.7%;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8%。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季度攻坚战”,全年530个市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达到103%以上,新开工项目251个、开工率102%,249个拟竣工投产项目产值完成率106%。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两稳一保”部署要求,为市场主体落实税费支持政策超过100亿元。深入落实多领域促消费政策,开展汽车、家电等促消费活动,发放消费券1.06亿元,拉动消费约70亿元。
    (二)深化动能转换,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高。一是产业转型明显加快。大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改造,新增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8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13个。推动“技改专项贷”扩面增量,累计发放37.02亿元,实施市级重点技改项目507个。一业一策壮大“四强”产业,全年“四强”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0%。延展做厚聚氨酯、聚烯烃、工程塑料等20条重点产业链,培优培强63家“链主”企业,全年20条产业链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8%。临淄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抓好“雁阵形”产业集群培育,新增省“雁阵形”产业集群3个、集群领军企业4家,全市省“雁阵形”产业集群达到10个,集群领军企业达到17家。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发展,全国首个“窑炉数字大脑”、“泵业数字大脑”在我市上线运营,建成全国电机行业第一个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统筹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双智”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建设,实现“燃料电池膜—电堆—发动机—整车”全产业链贯通。积极培育新物种企业,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7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入选国家工业设计特色类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XX内陆港保税冷链基地投产,XX海尔新星物流公路港等6个项目入选XX省现代物流网项目库;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周村古商城入选XX省首批老字号集聚区。因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我市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再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和示范区评估优秀等次,并成功列入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利用重点联系城市。二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全面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8.4%,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指数连续四年保持全省前三位。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XX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XX省实验室获批建设,XX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应用研发中心投入使用,科学城科研东区一期基本完工,省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448家。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培育”工程,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6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822家。持续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我国首台套丁二烯法己二腈工业化生产项目在我市投产,东岳未来氢能“全新全氟磺酸聚合物合成及增强网络与高性能氢燃料电池质子膜制备”项目获省技术发明特等奖。启动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全市企业参与制修订国家、国际标准51项,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7.46件。推动产教融合,青岛科技大学XX教科产融合基地建成投用。三是金融活力初显成效。实施信贷投放扩容工程,全年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1.37%,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全年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贷款余额达842亿元。深化资本市场突破,新增卓创资讯、邦基科技2家上市公司,全市上市公司34家,储备市级上市后备企业237家。全市政府参股类基金94支,认缴总规模1778亿元。
    (三)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一是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完成全市“三区三线”划定,编制主城区、中央活力区城市设计等专项规划。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XX至高青、沾化至临淄高速正式通车,XX至潍坊、临淄至临沂、高青至商河高速(XX段)按时序进度推进。XX站南站房正式启用,张博铁路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小清河(XX段)复航,航道主体工程已完工。完善市域交通网络,城市快速路网一期工程西半环通车。实施26条城市道路新改扩建和品质提升工程,西四路下穿胶济铁路桥等10条道路已完工。建成中润大道综合管廊,启动供热管网互联互通工程,新建城乡供水管线329公里。二是城市品质明显提高。全域公园城市292个项目全部开工,新增城市绿道、生态廊道349公里,新建改造城市公园绿地520公顷、村镇公园151公顷。持续推进老城区更新,火车站南广场片区改造完工并投入使用、北广场片区改造加快推进,4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完工,19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部开工,天然气居民用户金属软管更换103万户,老旧小区户内燃气设施改造完成11万户。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入选国家数据直达基层试点。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大整治精细管理大提升,城乡面貌持续改善。三是城市活力持续提升。颜神古镇、稷下湾、钟书阁等文旅项目建成开放,建成“5+N”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96处,创建国家级、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4处、乡村旅游重点村5处。新建各类体育公园30个、球类场地663个、时尚运动场地20处,高水平举办XX省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活力XX”英语风采大赛等赛事活动2600场次。
    (四)坚持数字赋能农业农村发展,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一是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严守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红线,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实现“只增不减”。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累计建成数字果园、数字田园、数字牧场50家,打造数字农业典型应用场景30个。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分别达到5个、23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5家。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达到462个,产地认证面积占比位列全省首位,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达到56个。二是乡村环境不断优化。启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精品片区4个、全域美丽乡村5个,沂源沂河源、高青木李2个片区被认定为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新改建农村公路275公里,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改厕完成2448户,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人口比例达到78%。三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建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体系,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共投入3.39亿元,实施产业发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项目136个。加强南部山区、太河库区和黄河滩区等区域后续帮扶。推行“党建引领、一网三联、全员共治”乡村治理模式,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达2060家,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90%以上。
    (五)加强生态治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省内率先打响VOCs综合整治攻坚战,全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36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4.3%。加强水污染治理,实施雨污分流改造223.2公里,主要河流断面全面消除Ⅴ类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率达到100%,水环境质量指数位居全省第二位,同比改善7.81%,改善率位居全省第四位。二是生态修复成效明显。扎实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南部山区等山体绿化5000亩,生态修复废弃露天矿坑19处。加快推进孝妇河生态修复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9亿元。三是减碳降碳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减碳降碳十大行动,关停9台燃煤机组,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15.2%。加快发展新能源,新增光伏装机规模100万千瓦,新建各类充电桩10000个。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新落户新能源汽车2.3万辆,运营氢燃料电池汽车达250辆。
    (六)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持续释放。一是改革攻坚纵深推进。深入推进“一号改革工程”,优化“以评促转”试点,12项改革创新做法在全国推广。建立“守信激励、失信制约”制度,106项事项实现信用审批“承诺即入”。全面推进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申请材料、办事环节、审批时间分别平均压减60%、70%、75%。全市市场主体同比增长6%以上,总量超过65万户。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持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16家“小散弱”市属国有企业整合为XX国兴产业发展集团,我市国企改革经验做法入选XX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典型经验。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我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标准化、招投标领域数字证书跨区域兼容互认两个试点获国家批复。二是“双招双引”成效显著。深化“六个一”招引平台新机制,全年新引进过亿元项目398个,同比增长17.4%,到位省外资金620.6亿元,同比增长8.3%;全市实际使用外资完成10.3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启动“五年二十万大学生来淄创新创业计划”,升级出台“人才金政50条”,新引进大学毕业生4.7万人。入选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投资热点城市”。三是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深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积极融入“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布局,黄河三角洲药谷产业园、济淄同城化科创大走廊先行区等重大工程项目顺利推进,与潍坊市签订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拓展国际物流通道,桓台站纳入中欧班列(齐鲁号)各口岸图定线路装车组织站。加快推进XX综合保税区建设,一线进出口值同比增长104%。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成功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七)加强品质民生建设,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启动建设高品质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三年攻坚行动,年度10大类32项民生实事项目基本完成,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1.59%。一是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在全省率先推出“创业担保组合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94亿元,城镇新增就业5.9万人。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医保参保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齐惠保”年度投保人数达143万人。健全“1+N”大救助体系,推出“淄助你”、“长者食堂”等一批特色服务品牌,9类14项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均提高10%以上。二是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基础教育资源布局持续优化,建成投用中小学13所,幼儿园30所。建成教育集团82个,打造引领型教育集团10个。XX农业工程学院XX校区建成投用,XX工艺美术学院XX校区建设顺利推进。三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新增中心村卫生室50处,建设市级重点中医专科集群24个。开展“千名中医进基层行动”,实现85处镇(街道)卫生院全覆盖。深化医药集采和价格改革,集采药品销售渠道覆盖143家医疗机构、660家药店、1672家村卫生室。全力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提质扩容,成立9处婴幼儿养育照护指导中心。四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扎实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金融风险防范、军民融合等工作,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总体来看,全市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但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宏观环境依然复杂多变,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动能转换任务依然艰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高端引领性产业支撑力不足;区县域协同发展水平不够高,同质发展、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城市开放度、经济外向度、市场活跃度有待继续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压力仍然较大;财政运行紧平衡特征进一步凸显;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安全生产等领域还存在不少风险隐患等。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2023年工作,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总书记对XX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认真落实省委“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积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XX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聚焦全市“3510”发展目标和“强富美优”城市愿景,全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更加注重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实际使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以上,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三、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聚焦经济健康运行,全力巩固稳中向好态势。一是聚力抓好项目和投资。坚持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强化项目推进“三张清单”制度,扎实推进总投资6100亿元的510个省重点、市重大项目建设,年度投资完成1265亿元以上,确保项目开工率、年度投资完成率“两个100%”,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抓好招商引资,力争全市省外到位资金650亿元,新引进过亿元项目400个。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与省预算内投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资金争取,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二是推动消费较快增长。办好“XX消费提振年”系列活动,鼓励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绿色消费。鼓励老字号创新发展,组织认定首批市级老字号企业。推进商贸物流体系建设,新建改造乡镇商贸中心、县域物流配送中心4个。加快发展网络零售,力争全年网络零售额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保障新市民等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支持改善型住房需求,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三是全力稳定市场主体。贯彻落实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优化提升我市惠企政策措施,确保黄金政策发挥黄金效力。深化“齐心鲁力、助企惠商”专项行动,针对重点行业加大金融纾困力度。持续推进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完善“淄惠企·服务企业云平台”,不断提升政策知晓度、落地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激发发展活力动力,新增市场主体10万户以上。
    (二)聚焦产业能级提升,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推进科教人才强市建设。加快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推进XX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XX省实验室、XX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力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500家。完善科技型企业孵化体系和梯次培育机制,力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达到30家以上。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培育”工程,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2000家、1600家。用好“人才金政50条”等人才政策,推进“五年二十万大学生来淄创新创业计划”、“产业领军人才引领计划”,新引进高校毕业生4.3万人以上,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工程人才专家60人以上。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建设,力争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8.2件。二是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实施传统产业“强基工程”。推进“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完成市级重点技改项目300个以上,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对化工园区实行提级管控,推动齐鲁化学工业区扩容提质。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年内新培育市级以上绿色工厂25家、绿色设计产品5个。实施新兴产业“突破工程”。推进“四强”产业攀登计划,力争“四强”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52%。加快齐鲁储能谷等新能源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氢能、储能、光伏等新能源制造业聚链成群。加快培育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实施数字经济“跃升工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家,推广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50个,全力建设国家“千兆城市”。加快鲁中数据中心、爱特云翔IDC大数据中心等数字产业项目建设,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实施产业生态“培优工程”。做实产业链“链长制”,培育聚烯烃、工程塑料2条千亿级产业链和13条百亿级产业链。做大做强企业群体,力争500亿级企业达到3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家以上,新物种企业30家以上。三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强市建设。坚持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抓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企业和项目三大载体,力争现代服务业占比达到54%。加快现代金融业发展,力争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0.5%、10%。深化资本市场突破,力争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保持高位增长。加快推进牛郎织女景区、颜神古镇(二期)等30个文旅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文旅与新业态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加快XX内陆港保税冷链基地(二期)、XX高速鲁中产融物流园等综合物流园区和快递共配中心建设,构建“123快货物流圈”,全力争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三)聚焦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加力推进现代化组群式大城市建设。一是优化城市功能。建成XX至潍坊高速公路(XX段)、临淄至临沂高速公路(青兰高速以北段),推进高青至商河高速建设,争取开工建设庆云至章丘高速公路(XX段)。推进张博铁路改造工程。开工建设经十路东延(XX段)工程。推进小清河复航(XX段)工程,力争年内具备通航条件。新建改建11条城市道路,城市快速路网一期工程非涉铁路段全部通车。加快“两轴三区、四纵五横、七库多线”现代水网建设。二是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全域公园城市建设,基本建成孝妇河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带,完成润淄河等河道功能提升,新改建园林绿地100公顷以上、廊道100公里以上,新建城市“口袋公园”、街头公园48处。推进火车站北广场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实施8个棚户区改造和38个老旧小区改造,整治40处城区易积水点。推进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确保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加强城乡环境精细管理,提升市政环卫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化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打造一批新型智慧城市“样板间”。推动智慧社区科学分类建设,力争智慧社区覆盖率达到20%。三是增强城市活力。推进齐文化传承创新,加快建设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齐长城文化廊道、黄河风景廊道、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规划建设市美术馆、市博物馆新馆等城市文化地标,建设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40处,打造“博物馆之城”。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新增夜间经济载体10个以上。组织举办“活力XX”英语风采大赛等系列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群体活动,打造体育“15分钟健身圈”。加快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
    (四)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一是扎实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大力发展光伏、氢能等新能源,力争新增光伏装机规模100万千瓦以上,新建改造15座综合能源港、4个加氢站,新增各类充电桩10000个。加速区域能源中心规划建设,有序压减小煤电机组规模,年内关停煤电机组17台,完成省单位GDP能耗下降和煤炭压减任务。二是持续提升环境质量。深入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持续推进精准治污减排,实施VOCs综合治理和夏秋季臭氧污染管控,确保PM2.5平均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率完成省定目标任务。深入推进“两清零一提标”水污染治理工程,抓好2处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基本完成城市雨污合流管网分流改造,实现建成区城市黑臭水体清零。三是加快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有序推进国土绿化,绿化宜林荒山1.5万亩,完成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16处。实施“八水统筹、水润XX”水资源保护利用行动,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三年全覆盖”。推进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整治五年行动,建设“无废城市”。
    (五)聚焦改革开放,努力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一是深化改革优化环境。持续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积极争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确保我市营商环境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加快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打造10个应用场景实现“一码服务”,推出10项以上政务服务“集成办”、“无感智办”。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优化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完善“亩产效益”、“碳均产出”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全力稳定外资外贸。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市场,提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市场进出口占比。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培育外贸“新开壶”企业500家以上。推动XX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抓好鲁中国际陆港保税冷链基地建设,首发“鲁疆班列”,推动农中站和桓台站欧亚班列常态化稳定开行。加快推进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建成3家跨境电商产业园。充分利用进博会、世界500强连线等重大平台拓展招引渠道,力争实际使用外资稳定增长。三是聚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协同推进济淄“六个同城化”,加快济淄同城化科创大走廊先行区建设。强化市级统筹,落实统筹推动和大力发展区县域经济的意见,明晰各区县产业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构建特色鲜明、一体发展的区县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推进“张周一体、拥河发展”,推动大学城与XX新区融合发展。
    (六)聚焦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是筑牢黄河安澜屏障。加快马扎子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建设,加强黄河河道保护治理,持续提升黄河防洪减灾能力。推进“智慧黄河”数字化平台建设及部署应用,建设高素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提升自然灾害防范处置能力,守好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推进集约节约用水。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水资源执法力度,严格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大力推广节水技术,管好黄河“水池子”。三是提升沿黄区域生态保护水平。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制度,加强湿地生态修复和保护。推进黄河干流水生态保护修复,开展流域水土保持治理。统筹推进沿黄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城乡绿网、黄泛平原风沙区水土保持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黄河淤背区百里生态廊道,筑牢黄河生态屏障。四是推动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用好省支持沿黄25县(市、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加快黄河三角洲药谷产业园、高青县与沿黄省区奶(肉)牛产业协作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县奖励,打造沿黄重要增长极。
    (七)聚焦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深入推进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建设。聚焦打造数字农业强市,加快XX数字农业农村研究院、农业农村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中心(XX)建设,启动实施“齐农云”智慧大脑二期工程,集中打造粮食、蔬菜等6条数字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数字农业典型应用场景10个以上。二是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面完成省下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持续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新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10家。三是深化乡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振兴精品片区和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2个、乡村振兴精品片区4个、全域美丽乡村5个,争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以上。深入实施“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新改建“四好农村路”260公里,实施路面状况改善工程720公里,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省级示范县。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村容村貌整治,完成74个行政村省定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四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重点区域后续帮扶,建设市级以上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10个以上。加强衔接资金项目建设管理,继续实施小额信贷和富民生产贷,扩大“齐鲁富民贷”发放规模,创设乡村公益性岗位,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和新致贫。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持续增加农村集体收入。
(八)聚焦民生福祉,加力提升民生品质。扎实推进民生实事项目按年度计划任务全面落地。一是全力稳定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发放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1亿元以上。提供城乡公益性岗位2.3万个,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二是持续提升教育品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33所,改造提升乡村薄弱学校30所。实施驻淄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支持XX理工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持XX师范高等专科学校、XX职业学院升格本科院校,支持驻淄各高校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三是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强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布局,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cankao.com/77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