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尘埃里的一声叹息——读一部别致的《中国通史》

詹多伟

历史尘埃里的一声叹息——读一部别致的《中国通史》

小年这天,纷纷扬扬、白茫茫的一场大雪很应景,似乎很明白辛苦劳作的人们一年来生活异常的艰辛与疲惫,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便像是一个殷勤而又非常贴心的家庭主妇忙忙碌碌地把山河大地收拾得干干净净,并竭尽所能地予以装扮、铺垫和点缀。看着眼前洁净明亮的白色世界,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还是美好可期的,无论过去怎么坎坷和波折,已然随风而去的,终究也随着一声叹息而成为历史。人们迫切地需要换一种心情,换一个笑脸,或跑、或跳、或行走、或伫立在这白净的路上、广场上,去张开双臂,去自由地呼吸……

三年来,这块土地和依它而生的人民,为汹汹滔天的疫情所裹挟所困厄,人们不屈不挠,众志成城,或封或放,与病毒进行了顽强的搏斗,展现了坚定无比的生命意志。站在时间的河流上,不免喟叹,我们所经历的从未经历的、正在经历的还将经历的,已经注定是我们这代人无法回避、无计绕行的历史。疫情之前,我曾不止一次怀着敬畏与感恩的心情说过,没有战争的残酷,没有水火的无情,没有瘟疫的泛滥,没有屈辱,没有奴役,没有剥削,我们这一代,以及比我们更年轻的一代是何其幸运!然而,病毒来了,露出狰狞面目来了,这个怪物,这个身体并未发育完全、科学家至今尚不能界定其是否为生命的怪物来了,向着全人类展开了史上最为猖獗的进攻,试图践踏与粉碎人间的一切美好。历史在这里,确确实实发出了一声至为沉重的叹息,仿佛摩天的钟楼也为之摇摆。

然而生活还在继续,生活也必须继续。想起去年深秋,我就是在这样的叹息声里,去了一趟极富人文山水之美的徽州。“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确然,无处不景的徽州,是完全受得起这句赞美的,尤其是它的多姿多彩的秋天,既宛如贵妃醉酒般迷人,又好似一个美丽的童话,吸引着八方游客。往年的这个时候,路上,街上,景区,酒店,宾馆,到处都是人满为患,车堵难行。可是,现在,则如霜打一般蔫了。晚间,逛屯溪老街时,感受尤为明显。和往常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的热闹繁华相比,如今瑟瑟秋风里的异常清冷真的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从半开半阖的街巷两旁稀稀拉拉地绵软飘出的卖烧饼的吆喝声与落在青石板间或麻石条铺就的长巷里三三两两的行人的脚步声交相空洞地应和着一种亘古未有的苍凉与萧索,任谁都不免有一点繁华落尽的凄凉之感,唏嘘不已。沧海桑田,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迷幻不定而无常,站在昨日繁华的街头,又有几人能笃信今日的萧条会不期而至呢?三年来,人们就像武松打虎以前景阳冈附近的村民,整日里为大虫的幽灵所恐吓,惊惧不定一样,那个神秘莫测、会七十二番变化的病毒尽抖机灵,时时窜扰、肆虐,闹腾得人心惶惶,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少了游客的老街,连灯光都是无精打采的,四处游荡的风,尽吹着无字的歌谣,极像是历史在新世纪之初的一声无奈且沉重的叹息。无意购物的我和老高半道上踅进一家门面并不宽敞、兼卖文房四宝的书店。昏黄并不明亮的灯光下,不见有问津的顾客,唯见坐于一隅正在干饭的店主人,低垂的脑袋也难掩其落寞的神情,尤为特别的是并未摘下、曲曲折折托于下巴的口罩俨然成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标配,成了一件必不可少的面饰。和大多数景区的书店一样,除了风景名胜及民俗类读物外,鲜有其它。并不一定要买什么,只是多年来,每到异乡他地,遇见书店就有像与故人邂逅忍不住要与他寒暄叙旧一样,总有光顾探寻的冲动——已经是不可救药的习惯。书店不大,两侧壁立的书架因隔着玻璃柜台看不清,只能朦胧地望书兴叹。幸好中间的摊上也尽是书,一排排密密满满横放着,个个素面朝天,且直在灯下。这当儿,一众风景名胜和算命看相的书籍仿佛群众演员陪衬当中,我很是好奇地发现一套颇为别致新颖的《中国通史》,不及披览,便收入囊中。原来历史并没有沉睡,还在努力地负重前行,承载着它所能承载的一切,如同所有倔强的生命一样。

历史尘埃里的一声叹息——读一部别致的《中国通史》

说好奇,是因为银白色皮纹凹凸封面上赫然写着著者的名字竟然是三位民国时期的史家——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在我有限的知识里,他们虽都名噪一时,也差不多算同一时期,年龄并不过于悬殊,但似乎不应该有什么交集,且史观、史论也全然不同,更遑论合著一部史书了。三位史家中,吕的史作最多,著述甚勤,涉略面广,占有史料翔实,每有史见,但却极平,基本上是停留在“故纸堆”里作史,对新史料既未能敏锐地予以重视,更不能有所应用和发现。其半文半白的行文也让人有一种食古不化的感觉。读其书,常常费时费力且收获甚微。张的才华最为傲骄,其深厚绵深的学养,深刻通透的史见,学贯中西的广博精通,精妙绝伦的文笔,无不令时人及后人折服。作为后辈,刚出道,即著文反驳梁启超的史论,并因此被梁先生惊呼为史学天才。惜其37岁即英年早逝,仅留下唯一一部还是受当时政府教育部和傅斯年委托而为高中生编撰的《中国史纲》(汉以前部分)。即便是这样一部看着并不完整的著作,其史论之高、史见之深、史笔之美,会让你因眼界大开而获得从未有过的读史体验。说到史论史见的高深,蒋又不同于前两位,他既是一位纯粹的学者,又是一位从政经验丰富的外交官。他是中国近代史及中国近代外交史的拓荒者,其全新的治史研究方法和治史观念,直到今天的近代史研究者和外交工作者都因十分受用而甚受重视。和张一样,他留下的著作也是不多,其《中国近代史》还是利用闲暇的两个月匆匆写就的,但已足以让人一窥其在新史学领域的不凡见地,特别是他强调如何从近代史教训中汲取有益于民族振兴和国家自强的营养这一观点,足见其在新开辟的史学领地上的不凡识见。

历史尘埃里的一声叹息——读一部别致的《中国通史》

历史就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无论读史还是治史,面对它的叹息,有人以为沉重,有人以为轻飘,还有更多的人则是选择无视……李世民说,读史可以知兴替,这是中国几千年旧史学治史所走的路子,好比一群人总在山脚下围山转圈,或这山脚,或那山脚,或所有已知的山脚都转个遍,收获是什么呢?不过是王朝的更迭。而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张、蒋二位,所开辟的大抵就是这样的治史新路,好比有人不满山脚转圈圈,要站在制高点俯瞰群山,驱哲学、文学、历史之力以实现真正的贯通融合,察往知来。只有通透了,方能明白,在这历史的叹息声里,大可不必忧惧。

历史尘埃里的一声叹息——读一部别致的《中国通史》

说别致,是因为这部《中国通史》并非实际意义上三位史家的生前合著,而是编者匠心独运,穿针引线,巧为裁排,使其终能以“通史”的面貌完整地呈现于读者。只是,这部书里,吕著部分占比最大(第一章至第二章第三节,第十三章至第二十一章第一节,第二十七章第一节后部至第二十八章)。从通史的完整性来讲,又不能不读,我只好选择速览。幸喜的是张的《中国史纲》(本书第二章第四节至第十二章)和蒋的《中国近代史》(本书第二十一章第二节至第二十七章第一节前部)则被完整收录,使人少了遗珠之憾,读来叫人大快朵颐。

掩卷暇想,那个年代的中学生,能读到张先生为他们量身编撰的《中国史纲》,该是何其庆幸。那个国家正遭受凌辱的年代,能读到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谁不会受到鼓舞,以苍生为念,去思考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想到这儿,不禁发出历史尘埃里的一声叹息。

2023.1.15-16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cankao.com/9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