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重构题的万能解法,空间重构题的万能解法视频

新课标落地,固然迫切需要课程、教学等学习内在技术的升级迭代,同时也期待着学习空间等外部环境的同频共振。丘吉尔说:“我们塑造建筑物,之后建筑物塑造我们。”这句话启示我们,物型空间的构造方式,会反向影响学习方式的变革。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更加注重融合、更加强化实践,是本轮新课标最亮丽的底色。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一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教育哲学,特别需要学习者、引导者在学习实践中,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充分的互动互惠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外在的学习环境要能以最前沿的方式,支持学生的学习。

然而,如果我们对当下中小学校园做一个仔细的打量就不难发现,现行的学习空间仍然是基于工业化时代的传统教育格调:一间一间盒子似的教室内,悬挂着一块高高在上的黑板,带着威严的讲台摆放在前排正中,座位秧田式排列着;教室外的走廊、楼道、草地等活动空间里,陈列着警示、励志之类的标语口号……这种底层逻辑为 “流水线上生产标准件”的空间构造,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的产物,再也无法高效率服务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学校的建筑寿命一般在50年左右。一大批已经建成的学校,主体建筑已经成型,不可能像新建校那样去高起点规划设计,但还是可以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进行重构,让传统的空间增加新价值,落实学习变现。

《重新设计一所好学校》的作者认为,任何成功的学校设计都有必要遵循四个标准:宾至如归;多功能性;支持各种具体的学习活动;传递积极的信息。对照这四条标准,我们可以对传统学校的学习空间重构进行一些创想。

空间重构题的万能解法,空间重构题的万能解法视频

01

班级教室:更完美地服务深度学习

课堂是新课标落地的主渠道,而教室是课堂学习发生的主阵地。在教室这个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栖息地里,包含着我们论及教育时所能想到的一切。

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室里的器物关系不变,学习方式难以发生真正的变化。如果教室空间布局仍然沿袭着秧田式的座位排列格式,那只是满足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学习方式,而新课堂所需要的同伴之间相互切磋、小组合作公共发表、圆桌讨论、基于表演的学习、基于游戏和移动的学习 ,就很难在传统“剧场式”的教室空间里发生。

重新设计教室,增加可以在室内进行的学习形式,营建有利于深度学习的新空间,不妨在这样几个方面做一些改进:撤掉讲台,把居于前场中心的位置让出来,便于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公开发表;降低“黑板”高度,并尽可能在教室四周设置可随意书写的展板,把使用“黑板”的机会更多地留给学生,为个人记录或展示小组头脑风暴的成果提供辅助工具;灵活变换桌椅排列方式,根据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形成回字型、U字型、半圆型、四人小组讨论型等空间布局,有利于同伴讨论、有利于公共发表、有利于教师靠近每个孩子;设立图书角,为阅读随时发生提供资源;开辟微种植场地,为教室增添绿意。

除了改变一间教室内器物关系外,学校还可以创造条件,敲掉教室与教室之间墙壁,代之以可灵活闭关的隔断,为跨学段、多班级、小团体、大团体进行组合、分散式学习提供可能。

在改造教室物型空间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共创班名、共绘班徽、设计班旗、创作班歌、制定公约、研发班本课程等,让一间间冰冷的教室因精神文化的丰盈而充满人性的温度。

空间重构题的万能解法,空间重构题的万能解法视频

02

走廊楼道:更友好地服务非正式学习

非正式学习尽管学习目标、学习时长和对学习的支持都不具备结构化特征,但其非强制性特质更能被学生所接纳和喜爱。一所学校非正式学习空间越多,学生所获得的学习自由度越高,创造的潜能越能被激发出来。

我们应该看到,走廊楼道是一个拓展教室的边界,使室内与室外、课上与课下充分连接之地,能更便捷更有效地帮助学生随时随地思考学习。这片空间尤其是用“宽走廊”理念设计出来的空间,不能只是局限于承载交通疏散的功能,还应当成为天然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吸纳学生在此进行游戏运动、主题阅读、信息交换、人际交往等。

为了方便学生在这片区域进行有效的非正式学习,地面可以画出各种小型趣味游戏的示意图,丰富课间的生活;在相对宽敞处摆放一些桌椅、小沙发等,供学生三三两两讨论、阅读,或师生一对一辅导;将走廊楼道的墙壁,开辟成陈列学生课程作品的空间,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成长的足迹都能被他人看见;在楼道拐角、楼梯口等区域,建立主题阅读区,实现学校图书资源分布式呈现……有温度的学生,每一面墙壁都说话,且说话的主角是学生自己,追求用展览的方式让学生与世界对话。

此外,在信息技术十分普及的今天,有限的信息技术课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及时获取大量信息的需要,把学生长时间屏蔽在互联网之外,是很不理智的驼鸟行为。学校还可以在走廊楼道等公共活动区域布点计算机辅助查阅、3D打印等智能设备,让学生体验未来智能带来的直观感受。与其把电脑锁在机房里摆坏,还不如放置到学生身边用活。

空间重构题的万能解法,空间重构题的万能解法视频

03

图书馆食堂:更开放地服务个性化学习

随着新课标向深水区掘进,学校课程、课堂的供给方式将会由单一僵化变得多元灵活。若一部分学生对某门课程或课堂做出选择性放弃,想潜心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就需要学校同步配置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当一所学校尚无能力在校园里提供相对独立的个性化学习空间时,把诸如图书馆、食堂等空间的功能重新开发出来,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毫无疑问,图书馆是最合适个性化学习的空间之一,是人与思想联结而非教课的地方。遗憾的是,太多的投资不菲的学校图书馆,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封闭的状态,师生出入受到严格的时间和身份的限制,图书馆沦落成了藏书间。

重构图书馆空间,可以在这样几个方面发力:拆除某一朝向的整面墙,还学习者进出的自由;摆放造型别致的地板枕、软沙发之类的装备,让整个空间看起来更像家;在图书馆内部建立多媒体录音工作室,让学生进行有声阅读;选聘善做好书推荐而非只会管书的老师到图书馆工作等。

食堂也是学校的标配,同样也可以进行功能化再造。如果一所学校的食堂,仅是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大批学生提供就餐,那种又大又吵的场景,与没有人情味的牲畜棚没有多大的区别。湖南长沙的桂花坪小学,赋予食堂“童年博物馆”的功能,在餐厅内部四周的墙壁、立柱上,立体化呈现学生的手工、书法、科技作品,让餐厅成了艺术欣赏的空间,而餐厅成了一个顺便吃饭的地方。

空间重构题的万能解法,空间重构题的万能解法视频

04

学校入口:更温馨地服务泛在学习

前期听说一个信息:北京十一学校一个新校区,要在校园入口醒目之处,每周摆放一辆不同的车(消防车、救护车、运钞车等),供学生做“我们学校的车”项目研究。从这个很开脑洞的创意中,我们感受到,这种无缝学习、普适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需要学校管理者善于制造“关键事件”。

我们之所以提倡要关注学校入口空间的重构,是因为步入学校就是学习旅程的开始,师生、家长以及社会成员在入口处获得的“第一印象”,会影响着他们对学校的认知。这几年,出于安全的考虑,学校入口处带给出入者的体验过于庄重机械,甚至是有些恐怖震慑。这不是应有的常态,还学校以濡染、引领文明风尚的本来面貌,方是学校门面的应然状态。

理想中的学校主要入口处的户外区域,应该通过实物展台、电子大屏、落地广告牌等,呈现学校的骄人业绩和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取得的成就,推送重要活动的资讯。特别是学校的电子大屏,应以滚动播放学生项目为主的视频或新闻,而不是主要用来“欢迎**领导”。除此之外,入口处还应该开辟公共社交区域,在那里设置台阶、凳子,供来人随意休息、交谈。

现在有不少学校,在毗邻传达室的位置,开辟了家校共育中心,让来访者在这里等候会面,让家长获得宾至如归的体验。在这个空间里,有学生参与设计的学校地图,有装帧精致的学生艺术作品、运动赛事的奖杯、立体的模型等,在呈现方式上突破了惯用的二维平面的海报式布置,用更真实的方式展示学校的办学软实力,强化了来访者对学校的认同。

一所学校的入口设计能否带给人宾至如归的感觉,《重新设计一所好学校》一书列出了十七个特征供学校管理者自我盘点。比如:学校入口处是否有大小合适的顶篷,当人们等候、会面以及在学校主入口外面跟朋友们打招呼时不会被太阳晒到或被雨淋?途经保安处是否有清晰可见的欢迎语?是否有特殊的陈列区展示校史?是否有社区聚集区以及等候区,并配备舒适的椅子,而且声响得到控制?是否有美观且通俗易懂的标牌清楚地指引来访者去相应的目的地?等等。

空间重构题的万能解法,空间重构题的万能解法视频

05

校外基地:更黏性地服务项目学习

新课标特别强调的“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导向启示我们:学习空间的边界正在模糊,囿于教室、校园里的学习体验,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真实世界探究的需要。尽管我们暂时还无法完全做到“学校在窗外”“推倒学校的围墙”那样,让学校变得无限大,但很有必要通过建立校外基地、定期进行校外实践的方式,把学生带入更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去。

有研究发现,当下所涉及的二十种学习形式中,没有一种不可以在户外开展,且若是天气适宜,在户外比在室内学习效果会更好。

近年来,很多学校并不缺少校外研学活动,但整体上缺乏基于课程视角的项目化学习设计,造成了学习目的不明晰、学习基地不固定、学习效果不明显的粗放式“出走”局面,校外基地与项目学习之间缺少了必要的黏性。

推动基于校外基地的项目化学习,一方面要精心遴选基地,并与基地合作,开放合适的实践性学习资源,营造加持课程发生的场景。另一方面可借助“表现任务情境”学习工具,从目标、角色、受众、处境、产品表现和目的、成功标准等维度,进行项目化学习方案的设计,带领学生进入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项目化学习之旅。

朱永新先生在《未来学习》中这样写道:“未来学习中心是没有围墙的校园,甚至是虚拟的网络。学习中心可以是类似于传统中小学的学习机构 ,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或者大学。只要能够提升丰富学习的资源和良好学习环境,都可以成为未来的学习中心。”

新课标的落地,期待着学校提供给孩子更多合作、体验和创造的空间。新空间,孕育着新的教育学。

编辑:阿黎

作者:林忠玲

来源:静夜思享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cankao.com/8882.html